转自:邯郸晚报

诗经文化园

毛遂雕塑
□曹勤学
鸡泽是千年古县,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至今,1400多年未改名字。鸡泽因九国会盟而闻名:公元前570年,晋悼公召集九国诸侯来此地会盟,威慑楚国,攻打许国,形成定霸中原之势。鸡泽因毛氏而显耀:毛遂因自荐而成名,毛亨、毛苌编注《诗经》永流芳,鸡泽是毛氏发祥地,与韶山毛氏一家亲。鸡泽因地理条件而优越:三千年前,鸡泽北邻九泽之一的大陆泽,又是古沙河、洺河和漳河故道冲积扇,故此湖广水丰,钟灵毓秀。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并得以代代传承。今天,鸡泽建有面积为1690亩的诗经文化园,成为国家4A级景区。文化园建有风、雅、颂三大区域,用动植物、景观小品、游船画舫等载体还原《诗经》中的美好意境。县城老街建有“诗经文化·成语街景”,每当夜幕降临,发光字如金色的项链,光彩夺目。来这里的人们,成双成对,三五结伴,身着汉服,吟唱《诗经》中的风雅。县内建有毛氏宗祠,展示了毛氏族群的迁徙路线和家谱世系图,呈现了毛氏一世祖到现在116世的传承脉络;这里还竖立了毛叔郑、毛遂、毛苌、毛宝、毛文纲、毛翥等毛氏先人的塑像,接受着毛氏后人的供奉。
鸡泽的成语,一是来源于毛遂自荐,以及由此衍生的成语,包括锥处囊中、脱颖而出、三寸之舌、一言九鼎、九鼎大吕、碌碌无为、因人成事、歃血为盟、两言可决等;二是传承着来自《诗经》中的数百条成语;三是源于春秋和三国时的人物和故事。
脱颖而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秦国围攻邯郸,赵孝成王欲联合楚国共同抗秦,便安排平原君赵胜前去说服。平原君打算从自己的说客中挑选20人同往,结果挑选了19位文武兼备者后,找不到最后一个合适的人。正在为难之时,有一门客叫毛遂的,自我推荐,愿意一同前往,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可是,平原君对毛遂并不了解,于是有了下边的对话: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先用不信任的目光打量毛遂,后带着一丝嘲讽的口气说,一个具有贤德和才能的人,好比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子的尖立刻就能露出来。而你在我这里三年,我还没听到有人说起过你的业绩,可见你不能胜任这次的任务。毛遂辩解说,那是你没把我放在囊中,如果放进去,我会脱颖而出,不只是露个尖呢。
一言九鼎
当平原君向楚王言其利害,要楚王尽快派兵解围时,楚王因惧怕秦国,不敢轻易答应,从早晨谈到中午也没有个结果。这时,毛遂再也不能忍受,按剑快步而上,对楚王说:“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呵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上来干什么?毛遂按剑而前:“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然后晓之利害:“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楚王听了毛遂一席话,答应立即出兵前往赵国解围。
平原君回到邯郸,在赵孝成王面前,大加夸赞了毛遂一番,说毛遂一言九鼎,把楚王说得心服口服,毛遂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自此,平原君把毛遂尊为上等宾客。“一言九鼎”成为成语,意为说话分量重。
得不偿失
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这样记载会盟历史:“周灵公二年。鲁襄公三年。郑僖公元年。楚令尹子重选精兵攻吴,得不偿失,因受责难而忧卒。晋与诸侯盟于鸡泽,议攻亲楚之许国。”当时晋国会盟,不完全是因在与楚国的对抗中占据上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楚国正受到来自吴国的侵袭,边境多次发生战乱。晋悼公三年初,楚派令尹(宰相)子重带兵征讨,结果大败而归,子重因郁闷而离世。这样的背景下,晋悼公决定彻底制服楚国,于是,邀请了宋国、郑国、卫国、邾国、莒国等国君在鸡泽会盟,还特邀吴王参加。如果吴王能来,势力范围将扩大到东南,且能起到南北夹击楚国的作用。
南线无战事后,晋悼公腾出手来,要重点解决北方戎狄部落的扰乱。刚提出这个意见,大将魏绛出来反对。他对晋悼公说,天下诸侯刚刚归顺我们,就去讨伐戎狄,楚国人一定会趁机讨伐陈国,我们将首尾不能相顾;如果失去了陈国,其他诸侯国必然寒心。征服了戎狄,却失去了华夏的拥护,是不是得不偿失呢?晋悼公于是采纳了魏绛的建议,用和戎的办法,使北方安定下来。
救乱除暴
沮授(?-公元200年),广平(鸡泽县在隋朝以前称广平城、广平郡)人,东汉末年为袁绍帐下谋士,“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曾为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驾,被韩馥表为骑都尉。沮授曾对韩馥提出不少良策,但不被采纳。袁绍占据冀州后任用沮授为从事。沮授常对袁绍提出良策,袁绍并不听从。官渡之战时袁绍大败,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获,誓死不降,因而被曹操处死。
明嘉靖壬午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五·曹公分兵拒袁绍》一节中写道:又一谋士,广平人也,姓沮,名授,出曰:“盖救乱除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曹操迎天子,安营许都,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文中的“救乱除暴”意为治理混乱局面,清除强暴势力。
无论跟从韩馥,还是袁绍,沮授常有良策,却很少被采纳,这着实令人难以理解。曹操劝其归降,却誓死不从,曹操为之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评价之高,实为少有。
炳如日星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上千年来,人们薪火相传,一直把其奉为经典,在说话和文中经常引用,加强寓意,增加文采。
《诗经》曾有齐、鲁、韩、毛四家学说,前三家逐渐衰亡,唯有毛家一派得以流传。我们知道,如今所见的《诗经》也称《毛诗》,传承顺序为,孔子删书授卜商,卜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卿授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
2008年,中国毛氏研究会认定,鸡泽是毛苌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
《诗经》不仅有教化作用,其言辞优美,朗朗上口。《诗经》中包含了数百条的成语,这些成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生动逼真,脍炙人口,成为千百年来经常运用的语汇。自古就有人认为,《邶风》《鄘风》《卫风》都是卫国的诗,产生地就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我们不能猜度哪首诗出自鸡泽,想必至少有一篇或几篇。康熙和乾隆年间的鸡泽县志,记载了毛苌治诗的功绩:毛苌,遂之后,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授同国贯长卿,六经遭秦火后迄今,300篇之义,炳如日星(最早见于宋陆九渊《贵溪重修县学记》),苌之力也。炳如日星,光明如同日月星辰也。
(作者系河北省作协会员,鸡泽县作协主席)
(本版图片秦素亭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