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S.A.Sullian 及 S.Q.Dimtley 等人在研究光波在海洋中的传播特性时,发现海水中波长450~530 nm 蓝绿光的衰减比其他光波段的衰减要小很多,证实在海洋中亦存在一个类似于大气中的透光窗口。1981 年,美国海军在美国圣地亚哥海域在 12 000 m 高度的 T-39 飞机上与水下 300 m 深的“海豚”号潜艇进行了激光通信实验。1985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附近,装在“剑套”卫星上的激光器与“海豚”号潜艇进行了激光通信实验,潜艇深度 250 m、航速 30 节(55.56 km/h),通信容量达每秒数千字节,结果令人满意[4]。
各国科研人员还进行了长续航时间的模拟无人驾驶飞机与以正常下潜深度和航速航行的潜艇间的双工激光通信可行性试验,证实了利用蓝绿激光在大暴雨、海水浑浊等恶劣条件下也能进行通信,也证实了在海水中,蓝绿激光信号的最大穿透深度可以大于 600 m。另外,使用蓝绿激光进行水下通信还有下列优点:数据传输速率快、传输范围大、器件尺寸小、功耗低和抗干扰能力强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