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熹对话 | 蓝星光域创始人闫志欣:“空天地一体化”全场景网络生态的建设者

「信熹对话」聚焦科创企业家和科创投资人,既以产业和资本的视角透析行业变革、洞察时代方向,又从小处着眼走近投资人和创业家,展示平凡中的不凡,藉此希望既为读者提供硬科技领域投资的专业洞见,又将投资人与企业家坚韧且不断进化的力量展示给大家。

本期对话嘉宾

闫志欣

蓝星光域创始人

蓝星光域是一家在商业航天领域聚焦激光通信的创新企业,主要从事精密光机载荷整机和组部件的研发、销售、生产和服务,其激光通信类产品应用于星载、机载、地面应用等领域。团队成员来自于中科院、哈工大、海外高端学府,拥有航天体系科研院所的多年工作经验或企业大厂的工作经验。创始人曾参与16年国家级航天项目研发设计工作,包括探月工程、载人航天、量子卫星、火星探测等数十项。

蓝星光域最近完成了近亿元的A轮融资,信熹资本为其联合领投方之一,元禾辰坤等机构跟投

北京时间11月22日15:47,美国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成功发射第123批2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

本次发射后,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发射数量达到5490颗,其中包括753颗微版“星链”v2.0卫星。目前,大约有5100颗“星链”在轨运行。

据统计,本次发射是SpaceX公司2023年的第87次发射任务,也是微版“星链”v2.0卫星的第36次发射。

StarLink是美国SpaceX公司于2014年提出的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通过发射4.2万颗卫星来建设一个全球覆盖、大容量、低时延的天基通信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截止到今年9月,Starlink已覆盖全球七大洲、60 多个国家,连接了超过200万活跃客户。

据权威估计,地球近地轨道仅可容纳约 6 万颗卫星,为不可再生资源。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原则。在俄乌冲突中,Starlink的应用更是凸显了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战略价值,SpaceX 随后也提出了Starshield计划,标志着低轨卫星互联网正式迈向军工市场。Starlink的快速扩张使各国意识到了抢占低轨卫星资源的重要性。在大国安全与轨道频段资源紧缺双重压力下,中国随即于2020年推出了星网“GW”星座计划,共计划发射12,992 颗低轨通信卫星。

对于大规模通信星座来说,如何实现星间稳定、可靠、高效的信号传输成为关键。空间激光通信以其大通信容量、小体积、高保密性等优点,成为星间组网的首选方案。本期《信熹对话》邀请到了全场景空间激光通信企业——蓝星光域的创始人闫志欣,听他来聊一聊激光通信是如何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的全场景网络生态的。

大势所趋    前景广阔

信 熹 资 本:SpaceX激进的卫星发射计划让各国对卫星互联网加速布局,带动了不少相关产业。能否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激光通信这个行业?未来市场会有多大?

闫 志 欣:激光通信是新一代星间通信技术,在卫星互联网星座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趋势下,二十大也将卫星互联网划定为“新基建”核心信息基础设施。新技术不断落地于商业航天领域,激光通信作为前沿技术也正在开启规模化应用。

当然,激光通信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场景,例如边防、海岛、跨越江河等近距离的大气通信,飞机平流层组网的机载通信,军舰、巡洋舰等水面舰艇之间的通信。同时,由于激光通信具有高速度、高带宽的优点,还会作为导弹、炮弹等高速飞行器之间的通信方式。

我国确定的星网计划未来将发射1.29万颗卫星,每一颗星都需要3~4台激光通信终端,单台售价在100-200万元,小型(主要为商业)的有50万元。测算下来,未来五年的市场空间有望增长到数百亿人民币

信 熹 资 本:我们关注到目前Starlink在同时使用微波和激光这两种通信方式,请问二者有什么差别?

闫 志 欣:微波和激光都是卫星的通信方式,微波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技术,在器件、算法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长距离传输需要较高的功耗,传输速率也会受到限制。二是由于星际环境复杂多变,微波通信需要申请特定的频段,避免与相邻卫星通信频率重叠,以防止信号干扰。

而激光基于其自身的物理特性,相比于频率较低的微波通信,可以提供非常高的通信带宽,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并且无需ITU国际组织的授权,无需申请频段,不受落地频率的限制。同时激光比微波通信传输能量更集中,可以在太空中实现几千公里远距离点对点传输,使得建立围绕地球的超大容量卫星通信骨干网络成为可能。

   专业背景与实战经验结合

研发实力与验证能力兼备  

信 熹 资 本:除了技术上的优势,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让您选择激光通信作为创业方向吗?

闫 志 欣:选择激光通信作为创业方向,的确是出于技术的领先性与前沿性,但更多的也因为我的光学背景,还有后来在中科院技物所16年的工作,参与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量子卫星、火星探测等项目的研发设计工作,让我积累了不少航天工程相关的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激光通信在空间通信、卫星通信、海底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并深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通信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同时我也看到了激光通信技术的创新机会,例如通过研发更高效、更可靠、更快速的光学系统,提高激光通信的传输速率和质量。此外,国家近年来也不断推出利好政策,加大对产业的支持。这些都激发了我创业的热情和决心。利用我的专业背景和经验,蓝星光域将致力于研发更先进、更可靠的激光通信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让我在创业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

信 熹 资 本: 目前蓝星光域的团队是一个怎样的构成?基于刚刚完成的A轮融资,公司后续有何规划?

闫 志 欣: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公司人员已经超过了百人,75%以上都为技术研发人员,主要分为六大核心分子系统模块,包括光通信、跟瞄控制、光机、热控、整机和软件。目前我们已经全面掌握激光终端整机设计、工程实现及测试验证能力,也是我国首家完成星载激光通信终端交付并在轨验证的商业航天公司。现在公司已交付了数十台一到三代星载激光通信整机,今明两年我们将主推星载第四代标准化产品,以适应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同时,由于蓝星光域的技术都是100%自研可控的,除了整机,我们还可以将各核心航天级别组部件解耦模块化交付,以补充科研院所的生产力量。另外,我们的第二代机载产品也在交付中。未来,我们将继续定型产品,验证产品性能。

蓝星光域位于上海总部的实验室

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 

    推动行业驶入“快车道”

信 熹 资 本: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整个行业,您认为国内的激光通信发展如何,与国外是否存在差距?

闫 志 欣:国内的激光通信起步较晚,虽发展迅速,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国外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国内仍需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水平和多场景应用的能力。其次是应用市场,国内激光通信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民用领域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最后,相比之下,国外在供应链管理和优化方面优势明显,能够实现高效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信 熹 资 本: 要想追赶这些差距,达到像Starlink一样的星座规模,我们还要克服哪些困难?

闫 志 欣:首先中国的航天运营体制和Starlink有所不同。Starlink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市场敏锐度,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并做出决策。相比之下,中国的航天运营体制则更加注重计划和统筹,强调安全和稳定性,有时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卫星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

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需要加强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此外,还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资金问题,卫星互联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卫星的研发、生产、部署和运营等方面。在星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资金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国家加大引导力度,推动政府和民间资本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

再者,卫星互联网的建设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提高卫星的寿命、如何保证卫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何实现卫星的快速部署和组装等。同时,在大规模组网的情况下,需要解决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协议、数据传输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最后,就是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和持续探索国内卫星应用的市场,将国家战略与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做到有机联合。

信 熹 资 本: 您认为未来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如何?

闫 志 欣:2020年,国家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性工程。今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相关政策中也明确提出,要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并构建低轨星座,促进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应用。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无论是国务院相关部委的顶层设计,还是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都在为行业添柴加火。同时,发射端、卫星端、市场端也频传捷报与喜讯,整个行业的上下游都在加速发力。同时我们也看到,除了军事与国家占率,卫星互联网在大众消费场景应用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在国家与市场的大力推动下,我相信未来两年整个行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像“蓝星”一样持续闪耀  

如“光域”一般不断开拓

信 熹 资 本: 最后一个小问题,请问公司的名字为什么叫做“蓝星光域”?

闫 志 欣:“蓝星光域”既贴合了我们的主营业务(激光通信整机研发制造),又赋予了公司更深层次的意义。从字面上来看,“蓝星”寓意着浩渺宇宙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代表着公司的先进性和未来性。同时,“蓝星”还象征着科技的力量,代表了公司的核心技术与研发实力,也是公司致力于科技创新,追求卓越品质理念体现。“光域”则寓示着公司业务所涉领域会如同光一般广阔无垠。光是一种极速的物质,具有高传输速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承载能力,这与激光通信的技术特点也非常相吻合。“光域”也象征着我们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技术领域的决心。我们希望未来的蓝星光域能够如同星辰般闪耀,成为行业中的领军者,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信熹观点

助力卫星互联  激光通信蓄势待发 

万物智联,除了依赖于前端的感知技术,在传输层还需要高速、低延时、安全、广覆盖、大容量的通信技术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输,于是5G、Wi-Fi 6、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相继诞生。无论从国家战略出发,还是从市场需求看,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激光通信作为最具应用潜力的星间互联技术,当前已经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前夕。

我们相信蓝星光域凭借着团队的“实战经验”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能够研发出专业化、全场景的激光通信产品,像其标语 “星辰无界,寰宇互联” 描绘的一般,打造 “空天地一体化” 的全场景网络生态。我们希望蓝星光域能够像创始人描述的一样:像星辰般闪耀,成为行业中的领军者,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信熹资本将继续肩负着 “让世界有效率,让生命更健康” 的使命,围绕 “万物智联” 与 “数字化 ”,寻找并支持有高技术壁垒的硬科技企业,携手共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END

延伸阅读

信熹洞见·研究

信熹研究 |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信熹研究 | 协作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信熹研究 | 从感知技术到智能感知信熹研究 | 车载毫米波雷达:确定的市场趋势信熹研究 | 关于平台型Biotech信熹研究 | RIPTAC,自废武功还是另辟蹊径?信熹研究 | Synaffix是被“贱卖”了吗?信熹研究 | 通用CAR-T:CAR-T疗法的破局之路信熹研究 | ADC药物浅析信熹研究 | siRNA药物开发的领航星Alnylam — 小核酸药物行业研究报告企业篇信熹研究 | 基因噪声的调音器—小核酸药物研究报告技术篇信熹研究 | 行于精微,成于广大—基因编辑疗法研究报告

信熹研究 | 卖不动的CAR-T之后,NK是否是细胞治疗的未来

信熹研究 | 商业航天 之 风起云涌

信熹洞见 | 美国BIS新规对国内半导体产业及对投资的影响

信熹洞见 | 首款CRISPR疗法即将提交上市简评

信熹研究 | 靶向补体是GA的春天么?

信熹研究 | OLED显示技术的新探索——摆脱金属掩模板的限制

信熹研究 | PD-1之后,新一代ADC耀眼的临床试验结果是否预示着肿瘤治疗将迎来新的明日之星?

信熹研究 | 新技术追踪 — 偏光片会消失吗?

信熹研究 | 蛋白降解:梦想距离现实还有多远?

信熹研究 | 16比0,ODAC谢绝单臂试验的PI3K抑制剂

信熹研究 | 从Kodiak Science临床失败看老年黄斑病变新药研发

信熹研究 | 普克鲁胺临床数据披露评论

信熹研究 | 快充带火的氮化镓未来何去何从

信熹研究 | 俄乌冲突对半导体产业链的影响

信熹研究 | 碳化硅功率器件

信熹研究 | 电子大宗气体

信熹研究 | 极光激酶,癌症治疗的新曙光?

信熹研究 | Nectin-4靶点全梳理

信熹研究 | 带状疱疹疫苗

信熹对话

信熹对话 | 象德信息创始人张焕颖:构建智慧交通的底层支撑

信熹对话 | 与光科技创始人王宇:抢抓电芯片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瓶颈期机遇

信熹对话 | 迦连科技创始人陆威:终身学习以变应变 用一颗初心 迎璀璨大世

信熹对话 | 黄玮婷博士:投资生涯中最棒的投资

信熹对话 | 李健博士:从创业者到投资人的华丽转身

信熹对话 | 真迈生物创始人颜钦博士:专注核心技术 加速国产替代与创新

信熹对话 | 杨楠博士:换个方式做新药研发

信熹对话 | 马谆博士:尊重技术发展 做冷静的狙击手

信熹对话 | 陈熹博士:创业企业家的“副驾驶”

信熹伙伴

信熹伙伴 | 祝贺智翔金泰科创板上市

信熹伙伴 | 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

信熹伙伴 | 恭喜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顺利过会

信熹伙伴 | 晶芯半导体-再生晶圆投片大陆首家

信熹伙伴 | 真迈生物完成4.1亿人民币B+轮融资

信熹伙伴 | 全球顶级光谱芯片企业与光科技

北外滩科创会客厅

科创会客厅 | 中国创新药的黄金十年

科创会客厅 | 创新药研发中的硬科技

科创会客厅 | “芯”征程 — 解读国内GPU产业

科创会客厅 | 活动纪实科创会客厅 | 智能化时代的基础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