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星链”来了!720颗排队上太空,先美一步天地一体化以自由为名,共赴一场心灵与自然的狂欢

前言:火箭、卫星平民化时代到来,不到10年时间里,近地轨道上卫星早已“星罗棋布”,这无疑是在倒逼中国改变过去卫星制造模式,以在超短时间内完成快速组网。环球网传出好消息,“中国版星链”即将排队发射,其中多达360颗都是世界首创,可为全球30多亿人解决通信难题。那么,这些“国际高水平”的卫星,到底有多先进?比起美国版星链,具备哪些优势?

(图解:美国大规模发射星链卫星,军事用途越来越明显)

1、倒逼我们改变?“中国版星链”来了

天空中,星链卫星身影不停闪烁,比起科幻般的视觉享受来说,更让人关注的是星链威胁,尤其是俄乌冲突,在星链卫星帮助下,整个战场都变得更加透明化。

不可否认的是,就算美国星链卫星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军事用途,但其对于世界商业卫星互联网络发展来说,仍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再加上近年来随着火箭卫星不断平民化,这就倒逼中国改变过去的卫星制造模式。

从时间维度分析,中国开展低轨通信卫星在轨试验,并不比美国星链计划晚多少,但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商业航天和通信卫星的进步速度却滞后不少。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

专家认为,一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美国当前不光执着于星链,还开始研究各种升级手段,如将星链升级为“星盾”,以更好地服务于军事。为此,我国不仅要详细了解星链的运行与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来需要靠科技突围。美国星链抢先占据了大部分优越轨道,所以我们向比星链更高或更低的地球轨道上发射卫星,将成为关键手段。

(图解:“香港星”计划今年11月底正式发射)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很快就传出好消息。

据环球网报道,国内首颗星链卫星——“香港星”已经下线,预计11月底在广州省阳江市海域发射。该卫星重量约80公斤,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亚米级分辨率可见光遥感图像,发射后主要在低空轨道运行。

2、对于星链,中国3年前就开始布局

该卫星属于“香港太空星链”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将一直持续至2029年,总投资高达290亿港元,约等于 271亿人民币。 预计发射卫星数量一共有720颗,其中360颗是通遥联体化卫星,将组成“龙群计划”,剩余360颗则是低轨通信卫星,组成“凤群计划。”

只不过,和美国星链比起来,“香港太空星链”计划,看起来要更加宏大和有格局,其更多是立足于全球通信行业,旨在解决全球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30多亿人的通信难题,同时解决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手机直连卫星等需求。

(图解:中国推出“GW”计划,预计发射12992颗星链卫星)

不仅如此,除了“香港太空星链”计划,这些年来整个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都在为低轨商业卫星而发力。比如说深圳预计升级为全球卫星发射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广州则致力于发展成商业航天产业园。另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也陆续发力,推出鸿雁、虹云、行云等卫星网络工程。

不难看出,中国正致力于向商业卫星转变,加速打造“星链”来提高信息通信能力,以向全球提供服务。

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我国对于星链卫星的布局,早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最早爆出消息的是香港《南华早报》,其发文称,我国在2020年时,以“GW”为代号申请了两个低轨道卫星星座,总卫星数量高达12992颗,其将分别被部署在590公里至1145公里高度的地球轨道上。

2021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宣布该消息,并专门组建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届时,相关卫星的设计建设运营工作,都将由该公司负责。

总的来说,“香港太空星链”计划的顺利展开,无疑为接下来整个完整“中国版星链”计划,乃至中国商业卫星互联网发展,开了个好头。

(图解: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启动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计划)

3、全球首创!无死角、无盲区覆盖全球

在这一星链计划中,除了卫星规模值得关注,还有很多亮点,如环球网在报道中明确提及的“世界首创”通遥联体化卫星。

该卫星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总部建设的“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其中一部分,预计最晚在2030年建成。

从高度上划分,超低轨道一般指300公里以下高度的地球轨道,部署在这里的卫星,将具备低成本、高分辨率、传输速度快、服务高效、精准等优势。

因此,我国建设的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空间分辨率能达到0.5米左右,仅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空间信息的传输。此外,因为所处轨道低于美国星链卫星,所以可以看得更清晰。

在此背景下,组成“龙群计划”的通遥联体化卫星,加上“凤群计划”的低轨通信卫星,就能够对全球任何陆地与海洋进行无盲区、无死角、全面的覆盖,为全球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对落后国家地区提供通信网络服务。

(图解: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计划,预计今年完成首星发射,2030年时规模扩大到300颗)

相较于常规卫星,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还具备一大优势,那就是“多星协同”。

就比如说,当第一颗卫星接收到用户需求后,第二颗卫星将能够立即拍摄下对方所需的图像,进而由第三颗卫星进行智能化处理,最终将处理后的结果,通过星间链路快速分发,这么做的好处包括可直接服务于大众,同时可以满足时效性的迫切需求。

4、手机直连卫星,先美一步天地一体化

在提到为发达国家或地区提供服务时,就不得不说一下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当移动通信网络无法对某些地方进行覆盖时,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将可以被用于应急通信,因此,这一业务很快就成为全球人都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不少国家都正在加速探索手机直连卫星领域。

2023年9月,中国基于天通一号卫星,正式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这样一来,用户便能够接打/收听卫星电话或者是接收/发送卫星短信。业内人士预测,2024年时,世界很可能会迎来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爆发期。

(图解:中国目前已经实现手机直连卫星业务)

然而,中国在实现这一业务的时候,美国星链却办不到,想要拥有相关服务,只能靠采购。

据观察者网报道,过去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大多用于科考等特殊领域,而随着芯片和卫星技术的提升,这一技术也走进寻常百姓家,其原理看起来非常简单,那就是将卫星与地面终端(如手机)连接起来。

但其实,真正实施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期间需要解决手机天线小型化等技术,同时还需要解决频率资源协调、保证地面通信标准尽量兼容等问题。

但是,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整个卫星互联网产业都将得到进一步扩大,无异于将5G基站搬到卫星上,对地球进行全范围覆盖,真正建立起空天地海三维网络,实现天地一体化融合网络,同时将通信市场格局扩大到“地面+太空”。

关键的是,其建设还将关乎到中国通信独立性。因此,不论是芯片技术还是卫星技术,对于国家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而言,都至关重要。

结语:对于“中国版星链”的发展,大家还有什么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