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太空那些事儿
ID:SpaceHerald每次提到SpaceX的星链(starlink),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备受关注的GW星座与G60星座。GW为中国星网公司主导,最初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了12992颗卫星(后续有增加)。G60星座又名“千帆星座”,是目前国内除GW星座之外,另一重要的卫星互联网发射计划。(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曾表示,G60星链一期将实施 1296 颗,未来将实现一万两千多颗卫星的组网)与“中华神盾”(国产宙斯盾舰)、“中国特斯拉”(某某新能源车)、“中国星舰”(传说的长征9号)类似,在坊间,“中国星链”一词应运而生。现在来看,实际进度并不如意。
“一方面我们高估了产品研发的速度,另一方面,卫星方也低估了在后续流程、发射环节的难度。”曾参与过投标项目的梁子说,“他们肯定是要找别的火箭来参与(发射)了,不然今年任务完不成。”商业闭环。对中国星链们来说,除了频率时间窗口和发射压力,还有后续要面对标题的考题:商业闭环。大规模的星座组网发射,其实最直接受益的可能是承接卫星研发制造的配套方,以及提供发射服务火箭方。卫星互联网如何盈利?“不论是国家星座、还是商业公司,如何完成商业闭环都是最大的问题。最终谁来买单?”长期关注卫星领域投资的李智说。泰伯智库预测,未来10年,卫星互联网通信将在太空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地位。
现在来看,与现有通信运营商合作,甚至成为新的通信运营商,面向C端市场,或许是方向之一。近期热议的手机直连卫星、车机直连卫星,就是一种新尝试。国内几大运营商也在卫星通信领域动作频频,或密集调研、或合作试水。不论哪个难关,对中国星链们来说,最紧迫的是:时间。有意思的是,今年1月,北京市发布的商业航天行动方案里,也提到了要建成天地一体通导遥巨型星座体系。